35+产品经理出路在哪?

35岁危机现象,社会传达出的信号有一定的警醒作用,但不应该成为一种焦虑。面对这样的情况,我们该如何储备个人知识和能力,预防35岁危机来临?作者总结了几点方法,一起来看看。

最近一段时间Shopee喜提热搜,各种“裁员、毕业”等话题层出不穷。

比如:虾皮光速大裁员!上个厕所的功夫,瞬间查无此人…

互联网人对于这种操作应该早就已习以为常了吧,不过每次涉及到这个话题,心里还是会感到一阵沉重,然后把自己代入其中,思想斗争一番,接着陷入一阵沉思……

一方面心疼被裁的“打工人”,一方面也是心疼自己,觉得可能这就是“前车之鉴”吧。

既然这个是市场上经常会发生的客观事实,那我们就不要过多的停留在这个被裁的负面情绪里了,应该想想如何提前避免和正面解决它。

现在市场上针对一些大龄产品,尤其是35+、40+的打工人不是很友好,所以今天主要是针对这些大龄产品人群(没有清晰的年龄界限)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方法,希望通过这些建议和方法能给到你一点点帮助,那这篇文章也就有点价值 了。

一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?

先来说说整个行业出现这种裁员情况的原因,其实背后的原因非常非常多,奇葩的表面原因层出不穷,比如小红因为上班吃零食被裁、小明因为上班浏览游戏网页被裁、小吴因为早上左脚踏入公司大门,被批评与公司价值观不合被裁等等滑稽的理由……

大家不要以为上面这些个荒谬的理由是在开玩笑,现实确实也存在过呢。欲加之罪何患无辞,只要想裁你,什么借口都可以。

当然了,裁员虽然发生在当下,但背后原因多种多样,本质是人才供需匹配问题。

不匹配有四个层次,从微观到宏观,依次为:

一是个人与业务发展需要不匹配,常见的就是一些可能自己没规划好,技能也比较缺乏,就随便。

找份工作糊口,慢慢时间长了,发现自己跟公司的职业的发展是相悖的,所以就会发生自动辞职和被裁的情形。

二是当前整个业务与企业发展不匹配,一些大公司有实力,会同时快速组建多个团队做产品,团队之间实行优胜劣汰,在市场上不行的产品就被pass,等待项目组的可能就是大批的裁员,或被迫转岗。

三是企业发展与行业发展不匹配,企业的一些业务跟不上市场行情,面临重新定位产品战略方向问题。

很大部分是高层对市场的预判不精准,导致某个业务甚至整个公司来为它买单。

疫情当下,市场复杂多变,扛不住的公司直接倒闭的情况也常见,那么大家一起下岗也就可以理解了。

四是行业发展与时代发展不匹配,之前手机行业巨头诺基亚的故事大家应该也听说过,触屏手机一经问世,诺基亚就慢慢淡出大家的视野了。

这就是行业的发展跟不上时代发展,必然会遭到社会的淘汰,那么里面的员工被裁也是必然。

总之,就是个人或公司当前的能力水平已经跟时代脱轨,跟不上时代发展,看起来是被企业或市场淘汰,其实就是被时代抛弃。

毕竟时代的巨浪始终是持续向前的,不符合的或跟不上的就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。

那么基于这几点,我们作为个体,如何在时代的巨浪里尽可能保住自己的一份饭碗呢,下面是23条参考和建议,大家可以参考参考。

二、23条参考和建议

1. 了解清楚市场环境

(1)全球互联网人才整体现状

领英人才大数据洞察显示,截至2021年12月,领英全球会员中互联网行业从业总人数同比增5% 达706万。从全球分布看,美国、中国互联网人才总量均过百万,分别以159万、126万位居第一、 第二,印度以超84万从业人数位列第三,巴西、英国互联网人才总量均不足35万,远低于美国、 中国跻身前五。

根据上面数据来看,互联网行业从业人数是非常多的,行业前景不用担心,市场足够大。

(2)国际形势

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,跨国集团未来也会越来越多,市场上就需要大批的专业的互联网人才。中国的互联网人这么勤奋,放眼国外,各个方面的综合实力也是非常有竞争力的,所以可以朝这个方向看看。

(3)职场内隐藏规则

我们要尽早认清一个事实,互联网里面的职级和年龄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,也就是说:大概什么年龄对应着什么职级,这是互联网里面一条隐藏的规则。

那么我们可以对照着这个无形的规则对照下,自己目前的年龄与职级是否是匹配的,如若不匹配,就要尽量的想办法去匹配起来。

(4)产品经理行业现状

市场中互联网产品经理岗位约占15%左右,也就是说国内产品经理大概从业人数在20-30万左右,主要分布在一线城市。

未来的岗位也会更加的垂直化和细分化,慢慢的传统行业也会往互联网方面靠拢,机会还是有很多的,不用太过担心。

2. 清晰定位自己和职业

(1)客观分析自己擅长的技能是哪些?短板是哪些?

比如你是更擅长C端还是B端,是想在某个领域深耕下去还是不断拓宽自己的行业领域呢?

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去不断追问下去的问题,然后梳理清楚,最后才能围绕着这些问题去想办法解决它,找到一条适合自己、自己喜欢的产品之路。

(2)挖掘自己的潜能

知道了自己擅长的方面以后,可以不断拓宽自己的技能边界,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,平时多去做这方面的刻意练习,拓宽和加深自己的知识技能边界。

如果自己不清楚的话,可以请教一些比自己能量高的人,比如你的老板、产品行业大佬、公司资深等人,让他们给自己一些意见,看看自己每个层级的天花板在哪,然后去一个个突破它。

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,不要认为自己很平凡、很普通。虽然我们是,但是也要弄出自己的特色,不要束缚和限制自己。

可能你在某一个方面真的不如别人做的好,但是你可以做差异化竞争或长尾领域竞争,做一个“小而美”的个人特色出来也未尝不可。

(3)客观看待产品经理岗位

能做产品经理的,一般都是一群逻辑较好的人。他们理解用户、懂业务,能帮助公司和团队做出决策,其价值还是非常大的。

思路打开以后,这些平时用的很娴熟的思维方式,可以应用到其他工作,不仅仅是限制在产品经理这一个岗位上。

一直觉得一个好的产品具备产品思维以后,做其他的行业或生活都是把这种思维融入进去,也能很好的做好其他工作和平衡好生活。

(4)客观看待年龄

年龄大的和年纪小的,各有各自擅长的地方。比如年纪大的可能经验更丰富、更稳重,责任心会更强,毕竟有家庭、有阅历,对于一些经验性的产品就很适合;而年纪轻的会有更多的想法,那么他们可能更适合一些新兴行业,像自媒体这块。

所以年纪方面我们要客观去看待它,年轻人可塑性较强、年纪大有经验,二者不矛盾,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更重要。

作为产品要有审慎思辨的思维,不要听网上的热潮,要有自己的判断和认知,去找一份与自己更匹配的工作,没有想象那么困难。

(5)转换职业跳槽涨薪观念

互联网里面存在的一些说法是涨薪是靠跳槽来的,这个大部分情况是适用的。不过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,能力不是特别的强,那就要稍微做出一些妥协了。

比如降低对下一份工资待遇期望值,不要想着每次跳槽都涨薪资,固有观念改变了以后,可能更容易找到工作。

3. 调整心态

(1)早点培养自己的反脆弱能力

也就是提高自己的抗击打能力或挫折商(挫折商,又称为逆商。逆商全称逆境商数,一般被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。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,即面对挫折、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)。

这个能力无论在哪个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,《琅琊榜》大家可能看过,里面的梅长苏可谓是经历过巅峰,也掉落过谷底,完美复仇后又重回巅峰。可以说梅长苏的反脆弱能力应该是非常非常强的,因为一般人根本扛不住这样的变故,更别提复仇了。

电视剧里毕竟是男主的人设,我们普通人的人生可能没有那么多大起大落,不过尽早培养这种能力,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适应这个社会。

随着你的成长,小时候遇到的问题和长大后遇到的同一种问题,你的处理方式可能就不一样了。问题还是同一个问题,但是你已经不是曾经那个你了,比如小时候你扛不起一袋米,搬不动你会哭会闹,长大后思维方式会变,第一时间回想着怎么去解决,而不是哭闹。成长中附带的就是抗击打能力的阈值提高,抗压能力的增强,那么就可以抵御更强大更困难的事情了。

那怎么做呢?我们可以在早期的时候去创业公司历练历练,或尽早主动去经历很多无序、混乱的状态,从而来提高自己的反脆弱能力。

(2)心态要好,不用过度担心年龄

面对互联网寒冬的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是调整心态,对于年龄方面可以在意,不过不要过分在意,放过多的注意力在这个因素上。

而是要直面裁员或未来可能被裁的事实,把更多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。有计划有目的的去提高自己,当你的专业能力过硬的时候,年龄这个因素的负面影响就会抵消掉一部分,从而侧面提高了自己的竞争力。

(3)主动大胆求职

人到一定年龄,不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,身上不可避免的会背负很多东西,尤其是过了30岁,担子就会更重一些。

那么适当的放下一些面子,也未尝不可。《师说》里有这么一段话:

古之学者必有师。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,终不解矣。生乎吾前,其闻道也固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;生乎吾后,其闻道也亦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。吾师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?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。

碰到在职场里能力比你强的年轻人也很正常,所谓学无先后,达者为师。干好本职工作之余,还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东西,何乐而不为?

所以就不要有太多这种包袱了,大胆去求职,遇到了再去一个个解决它就好。只要你有价值,不可能找不到生存之道的。

4. 调整策略

(1)早点做规划,找到与自己匹配的职业

在还没有遇到这个坎之前,可以提前想好自己以后想从事的领域,最好是能与自己目前的领域相关,可以横向拓展或纵向挖深。

现在公司都比较倾向找一个同领域或类似领域的,匹配度越高越好,也就意味着你能快速上手,从而为公司创作价值,而不想浪费过多的培养成本。

那么我们就需要我们考虑清楚以后所从事的领域,尽早做规划,提高与同领域的企业匹配度。

(2)转移需求,工作并不是生活的全部

已经工作了那么多年,也应该明白工作并不是生活的全部,我们还可以有其它更多元的方式去生活。

年轻时候的重心主要在工作上,到了一定的年龄以后,比如35+、40+,可以适当从工作里匀出一定比例到你的生活,可以多陪陪小孩,帮家里做做家务,陪陪父母,带他们出去旅旅游;也可以匀出一部分时间去理理财,做做副业啥的。

上面说的这些当然是在经济或时间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毕竟打工人还要打工呢(心疼咱们打工人一分钟~)

(3)行业转型

目前互联网里面的红利慢慢消耗殆尽,已经呈现一片红海趋势。如果综合优势不是很强的话,继续留在这种白热化的赛道里面,自然优势不是很大。

那么我们可以考虑换个赛道,现在很多传统行业,正在做数字化转型,可以考虑这方面的企业,他们也需要一些软件系统帮助企业降本增效。

传统企业的根基一般都比较稳,不会轻易倒闭,一旦开始了数字化进程,对于软件方面的人才也是非常急缺的。

至于如何进入和一些注意事项,在这里就不赘述了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私聊。所以,这也是一种思路,可以参考参考。

(4)城市或公司降维

身边有一部分朋友陆陆续续的都离开了一线城市,网上称“逃离北上广深”,去到一些二三线城市或中小型企业工作。

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是:没有一线城市那么卷了,也没有那么多996和007了,只是没有那么有激情了,日子不紧不慢的过着,也过得不错吧。

其实到了一定时候,主要还是看你想要什么、能要什么,比如你想要家庭,那在做选择的时候就要考虑定居在哪、孩子以后的上学问题,至于自己的工作就往后靠一靠了。

那选择二三线城市是个不错的选择,可能薪资待遇方面比不上一线城市,但是相对而言有更多的时间匀到家庭生活里了。听上去是各方面都降维了,不过只是生活重心、心态变了,你的选择也就变了,有得必有失,想通就好。

(5)轻资产创业

在一个领域待的时间久了,总会有一些经验和知识资产的沉淀。这个阶段可以考虑轻资产创业,比如知识星球、知识付费类的,做一个自己的专属IP。既能传道受业解惑,又能通过IP变现,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
还有一个方向是随着中国国际化,技术在世界中还处于领先地位,相对国外而言还是风口。我们可以学一些小语种,进一些跨国企业。

国外的IT方面,对于年龄没那么多限制,所以不失为一种选择。

5. 构建自己的“护城河”

(1)打造自己的朋友圈

工作中可以适当匀出部分精力来维护下个人的朋友圈,比如向上的话,学会向上沟通,跟自己的领导或老板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。

可能你会觉得二者之间会有身份差距,不太对等,确实存在。不过不必要过分在意,一般我们愿意去请教,他们也都会告诉你的。从他们身上也可以吸收到很多能量,就看我们有多想要了。

另一方面是向同级别或比自己级别低的学习,只要能学到东西,是谁都没那么重要了。

通过向上沟通和向同级别或比自己级别低的学习两种方式,可以建立联机学习(联机学习就是先打磨一个知识模块,然后抛出去换回别人的知识模块,最后重复前两步,积累足够多的知识模块,整合出自己的知识体系。–来自《跃迁》),从而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。

这是通过朋友圈建立起来连接,经过各自的知识模块碰撞后的结晶而产生的个人知识体系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尤其重要,毕竟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,大家碰撞以后就可以形成更多更大的知识网,从而快速形成自己专业领域的“护城河”,构建自己的知识壁垒。

(2)成为专家

在一个行业的垂直领域持续的耕耘下去,比如如果你是智慧交通领域的产品经理,深耕多年以后,成为这块领域的产品专家,那么你在这个领域就是金字塔尖的那部分人,几乎就不存在职场危机了。

所以我们如果对某个领域很擅长的话,可以长期挖掘下去,到达该垂直领域的顶端。职场上的选择范围也就拓宽了很多,危机也会少很多。

(3)学会主动去承担复杂的工作

网上现在流行“斜杠青年”、“复合型人才”,其实本质还是这部分人不仅专精于某个领域,还在其它领域有所专长。这些人才在社会上就很容易立足,没那么容易被“淘汰” 了,毕竟稀缺。

那么我们如果想成为这种人才,就需要学会主动去承担更复杂的工作,不要在“舒适区”停留太久。通过做这些复杂的工作,个人的综合能力也会不断攀升,个人价值就会越来越高,被社会“抛弃”的概率就会越来越低了。

(4)持续学习

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,应该是很多人的观点吧,也是我一直秉持的人生信条。在如此飞速发展的社会,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。

在互联网里,各种技术更新换代层出不穷,常见的就是电子产品,如手机、电脑等。不及时和持续学习,对新东西不了解,就会慢慢与时代脱轨、跟不上节奏,很容易就被时代所“遗弃”。

所以我们要想不被淘汰或延迟淘汰,就需要保持学习力。带着问题去阅读、总结和应用。主动走出自己公司的圈子,去看看外面的世界。

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,学习的同时一定要知道是为什么而学,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去学的。

(5)持续复盘输出

持续学习以后,要记得复盘和总结输出。没有经过总结的东西是处于一种高熵无序的状态,比较零散,时间久了调用起来会比较慢,那么我们可以用输出的形式进行总结复盘,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资产。

输出的形式有很多,比如写公众号、写知乎、做短视频、做音频,甚至写书的形式,在这些平台上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方法论,零散无序的知识就形成了结构化,便于提取和传播。

(6)保持身体健康,持续锻炼

身体永远是第一位的,不用再多说,朋友们多保重。平时可以适当跑跑步,比如每周跑个2.3次,每次30-60分钟,或者在家做做俯卧撑、引体向上这些。

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,才有更多的精力去“打工”呀~

小结

35岁危机确实可怕,但如果自己提前5年,甚至是10年做好规划,那么35岁到来后,你也是有底气能沉着应对的。

社会中传达的信号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警醒作用,尤其是还没经历过这种危机的朋友,警醒以后可以更努力地丰富个人的知识储备,从而构建个人专业领域的壁垒,那么到了一定的年纪出现危机的概率就会更小,年龄范围也就相对更宽松一些。

那现在正在面临这些情况的朋友怎么办呢?可以参考上面讲到的23种方法,不妨试一试,另外就是心态上要相信没什么事是过不去的,想方设法去解决就好了。

从经济角度来看,无非就是是否能用最低的成本去解决当前的困难,结果你能不能接受而已,真到了那一步,只能努力寻求解决之道,能解决成本高收益低点也比没收益好点吧。知足常乐嘛~

当然也衷心希望大家永远都不会遇到这种危机,职场一直那么顺利。

就算遇到了,也不要怕,解决它就好。

本文来自作者:一直在迭代,不代表爱氧气立场,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本网站属于非赢利性网站,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,请联系(iyangqi@qq.com)爱氧气处理。

(0)
上一篇 2024年7月1日 下午3:15
下一篇 2024年7月1日 下午3:19

相关推荐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件:iyangqi#qq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